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伊霍之事(伊霍之事是指什么)

今天给各位分享伊霍之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伊霍之事是指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富弼的伊尹之事,臣能为之,指的什么事?又为什么说

富弼说“伊尹之事,臣能为之”,意思是如果皇帝不孝敬父母,不遵守祖法,那么他就会像伊尹一样把皇帝囚禁起来,然后自己执政。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些规范,那么他就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在古代,此举属于不孝,当时曹皇后已经是太后,年事已高,无力约束,于是向时任宰相的富弼哭诉。富弼入宫规劝未果,于是有了这番言论。语中的“伊尹”是商汤名臣,当时的商王太甲无道,伊尹规劝未果,于是把太甲囚禁在桐宫三年。三年后,太甲改过自新,伊尹重新迎回太甲做商王,史称“桐宫之囚”。

指商汤时大臣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伊尹放逐太甲]商汤建立商朝后,在位三十年便去世了。商朝的继承法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就传位给儿子。商汤没有弟弟,所以他的长子太丁应即位,可是太丁比父亲死得还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

“尹霍之事”指的是伊尹霍光 伊尹霍光之所以并论,主要是因为他们均是托孤重臣。均将荒淫无度的帝废立。伊尹放太甲之于桐宫,霍光废掉昌邑王刘贺立汉宣帝刘病。伊尹:商初大臣,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

意思是说,愿意共同做周朝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臣,辅佐皇帝,做一番大事业。 夏竦有一个家奴叫萧娘,此人是位才女,夏竦命她临摹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致富弼的密信,信中改“行伊、周之事”为“行伊、霍之事”。一字之差,性质完全变了。

历史题霍光的重要历史功绩是废去昌邑王却立汉宣帝的即位

是的,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日,汉昭帝驾崩,他没有儿子。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

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霍光同群臣商议后决定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霍光与伊尹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

汉昭帝(见上图)身体不好,也没有后代,在位13年21岁就去世了。皇帝无嗣,霍光就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荒淫无敌,27天就干下1000余件荒唐事,于是霍光就废了刘贺,与群臣商量之后迎立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即为汉宣帝。

霍光在汉昭帝执政时期就已经独揽大权,汉昭帝英年早逝后,霍光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仅仅过去了二十七天,霍光就宣布刘贺做下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错事,不配君临天下。因此废掉了刘贺的皇帝之位,将其赶回昌邑软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权臣废皇帝的事件。

元平元年(前74年)夏四月癸未日,汉昭帝驾崩,他没有儿子。霍光迎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报请上官太后废除了他。而后,又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曾孙、废太子之孙,十八岁的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伊霍之事是指什么?(想要详细点的答案。)

1、伊尹霍光废立之事历史记载具体的有四次。伊霍之事是指商汤的伊尹放逐商王太甲和霍光废掉皇帝改立汉宣帝的事情,以后被用作废立皇帝的事情的代称。伊霍两人之后,还有董卓行废立和王莽换皇帝两件记载明确的废立之事。

2、伊,即伊尹,霍,即霍光,行伊尹之事,就是废立皇帝。今日,我们一起走进霍光的世界,了解这位权臣的是非功过。霍光(?-前68年4月21日),字子孟,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中叶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3、伊尹、霍光都是有能力对君主进行废立的大臣,按儒家思想,这样的权利是有别于君臣正道的。但值得褒扬的是,这两个人“虽有非常之权,却不做非分之想”,恪守君臣之礼,基本做到不营私、不滥权,做到一心为国,一心为公。与后世凌驾于君父之上的那些权臣是有天壤之别的。

4、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和伊尹并提,称为伊霍,后世往往以行伊霍之事代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

5、“伊尹之事,臣能为之”指的是商朝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以至改过自新的故事。伊尹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了商汤的次子和太甲,但是太甲即位后不遵守汤的法度,行为狂妄,伊尹便将太甲囚禁在桐宫三年,代行王权。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将太甲迎回,还政于他。

我欲行伊尹霍光之事出自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

在古代,任何一个权臣想要废掉皇帝肯定都要用伊尹霍光的典故表示自己的为国着想,不得已为之,绝非谋朝篡位,所以,这句台词其实没有什么特殊性,《三国志》里未必会记载这种具体的语言,《三国演义》里按常识安排这句台词也不能说是他虚构。

李儒急进曰:“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众人皆劝丁原上马而去。卓问百官曰:“吾所言,合公道否?”卢植曰:“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

出自 《三国演义》第三回。《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第二天,司马师大会群臣说:“现在我们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行甚至超过汉朝的昌邑,不能再主政天下。

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此时还是忠于汉室的,甚至于袁绍都是忠义愤发之辈,卓乃于省中设宴,会集公卿,令吕布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酒行数巡,卓按剑曰“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群臣惶怖莫敢对。

霍光为什么要废掉皇帝?原因是什么

后来刘贺引得群臣不满,霍光又是先与丞相百官商议,还援引上古伊尹废帝事例,先与百官达成共识,再请示太后,获得太后同意,最后由太后下达废帝的命令,又由丞相主持废帝的程序。可以说霍光在这次废立事件中,完全做到了谨慎自持,事事与人言,又完全合乎朝廷法度。这可以说是霍光废帝的“程序正义”。

汉废帝刘贺被霍光从皇位拉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荒淫无道的形象:史书上记载,刘贺在赶往京城上任的途中以及继位后,行为不端,强抢民间美女,不遵守礼制,每天频繁派使者索取物资,且对劝谏的大臣进行斥责和关押。这些行为被霍光视为荒淫无道,成为废黜他的重要理由。

其实霍光之所以最终选择刘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贺是独一人,没有兄弟姐妹,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势力。刘贺没有势力,霍光要废了他,只要把他给控制起来就可以了。如果刘贺有亲戚朋友背后支持,那么他被废,他封地的兄弟们,必然会举兵反抗。这样事情就闹大,霍光不好收拾。

霍光之所以坚持立刘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真正让霍光下定决定废掉他的其实是因为刘贺要对他下手了。刘贺这种熊孩子还会有这么大手腕?扳倒霍光大将军?当然不会,但他手下有人啊,就建议他要先下手为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霍光的政治背景和历史环境。在汉朝时期,皇帝是国家的最高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然而,由于汉朝的统治者往往采取世袭制,即皇位只能由皇帝的儿子继承,这就限制了其他有能力的人成为皇帝的可能性。

霍光:史上废立皇帝第一人

霍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掉皇帝的权臣,霍光去世时,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起到场治丧,并以皇帝规格的葬礼,陪葬于汉武帝墓——茂陵。但是在霍光死后,霍家与汉宣帝的关系迅速恶化。在公元前66年,汉宣帝将霍家满门抄斩,皇后霍成君也被废自杀,但已经死去的霍光依旧陪葬茂陵。

西汉时期第一个废立皇帝的大臣是霍光。汉武帝刘彻临终托孤,命霍光为首席辅政大臣,其中还有一个辅政大臣是霍光的亲家公上官桀。

霍光请示上官太后,废刘贺,同意。霍光又在民间找到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迎立为皇帝,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即位初期,吸取刘贺的教训,忌惮霍光,韬光养晦,装孙子大事小事必请教霍光。霍光要还政,宣帝不受。在原配许平君死后,立霍光之女为后。

就这样,霍光成为史上第一个废帝的大臣,为权臣开创了先河。汉宣帝在位时,霍光仍然是掌握朝中大权,做了不少对汉朝有利的事情。霍光去世以后,汉宣帝和上官太后亲自到场吊丧,以皇帝的级别将他葬在茂陵,各种豪华的陪葬品,谥号为“宣成”。

霍光开了一个历史先河,他是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废立皇帝的权臣。当然,他辅政的功劳可谓盖世,他将年仅8岁的汉昭帝从汉武大帝手中接过,一直辅佐到21岁驾崩,又废掉被他亲自扶上皇位却荒淫无度的昌邑王刘贺,最终将汉宣帝刘病已扶上皇位,帮助汉宣帝实现了大汉王朝中兴的伟业。

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列霍光为第一,但因其死后家族谋反被满门抄斩,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候,姓霍氏”。

伊霍之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伊霍之事是指什么、伊霍之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