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戈姓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戈姓氏读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最后,戈姓还有满族的渊源。满族的格晋氏在满语中意为“戈”,在清朝时期,尤其是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一带,满族和鄂伦春族的部分人改姓为戈,汉化后读音为gē。综上所述,戈姓的形成历经多个历史阶段,既有氏族的传承,又有职业和官位的影响,以及满族的汉化,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姓氏文化。
3、出自夏朝时期的寒国:这是戈姓的一个古老来源。出自姒姓:姒姓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大姓,戈姓可能是其后裔的分支。出自职业或官位:古代有以戈为武器或官位名称的人,其后代可能以戈为姓。出自少数民族:部分戈姓可能源于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如满族、蒙古族等。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格晋氏,满语为Gegin Hala,汉义“戈”,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格晋氏所冠汉姓即为戈氏,读音皆作gē(ㄍㄜ)。
1、现今,戈姓分布广泛,湖北荆州市、武汉市江夏区,上海,辽宁义县,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江苏苏州、常州、无锡、盐城、浙江杭州、临海,安徽合肥、黄山、蚌埠、宣城等地,其中广德县曾有庞大的戈氏族人,超过万人,但在太平天国战乱后,人口逐渐减少,目前约有2000人。
2、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迁徙分布 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3、分布较广,今北京,天津武清,山东平度,内蒙古乌海,河北景县,山西太原,湖北利川,湖南芷江,江西崇仁、金溪,广西灌阳,云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土家族有此姓。宋代有戈彦;元代有戈叔义,画家;明代有戈元礼,保山人,官工部侍郎;清代有戈宁智、戈载。
4、源出姒姓,夏禹的子孙有分封于戈的,后人称戈氏。据史书载,夏 朝时塞浞杀死后羿当了国君后,封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殪在戈国。禹之曾孙少康 起兵推翻寒浞的统治,恢复了夏朝,杀死了寒浞父子。殪的子孙以国为姓也成了戈氏。
5、迁徙分布 (缺)在四川省的弋氏族人大约始见于明朝末年,张献中随李志成起义,即民间的八大王剿四川,乱杀无辜,使四川人口下降。朝廷迁徙湖广人口充实四川。弋姓随移民中而来,来时为男丁,孤身一人。因来之较晚,无田地房屋,就临时栖身南充市嘉陵区一立乡弋家沟(现名),成为佃户。
“戈”字的读音为:“ gē ”。释义戈 [gē]: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戈(gān gē)、倒戈(dǎo gē)、枕戈待旦。姓。相关组词戈壁[ gē bì ]:蒙语中称沙漠,不同于一般沙漠,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戈拼音:gē。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戈姓是现行较常见姓氏。
戈读gē。以下是关于“戈”的详细解释:基本释义: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如“干戈”“倒戈”“枕戈待旦”。姓,如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1位。汉字结构:“戈”字是单一结构,部首是戈,笔画总数为4,笔顺为横、斜钩、撇、点。
1、戈姓虽然稀有,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也延续着家族的荣誉与传承。
2、戈姓稀有。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
3、戈姓分布较广,如北京、天津武清、山东平度、内蒙古乌海、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河北无极、河北景县、河北沧州、献县、河间、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山西太原、湖北利川、湖北襄阳、湖南芷江、江西崇仁、金溪、广西灌阳、云南陇川、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土家族有此姓。
4、戈字也可以用于姓氏。在中国姓氏中,戈姓是一个比较稀有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据史书记载,戈姓最早出现在夏朝时期,是由一位名叫戈的大臣所创。在历史上,戈姓的名人并不多,但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在汉字文化中,戈字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
戈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戈姓是现行较常见姓氏。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
戈姓确实较为罕见。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戈姓均未进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戈氏源于禹帝之后,被封于戈地,以国名为姓,主要分布于临海地区。据古文献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的夏朝,存在一个以戈为国名的国家,是夏王朝的附庸。
戈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在宋代著名编撰的《百家姓》中,它位于第341位,显示出其姓氏的相对地位。这一排序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姓氏分布情况。《百家姓》是一部编撰于北宋时期的中文姓氏著作,按照姓氏的频次排列,戈姓处于这个名单的中下游位置。
在历史长河中,戈姓虽未列入《百家姓》的前三百位,但在常州,戈姓人口约有1300多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常州戈姓源自临海戈氏,这里也孕育了不少杰出人才。在山东济宁中区唐口戈户村,戈姓人口数量大约为3000人,江西上高徐家渡白土村也有相近规模的戈姓族人。
戈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一位门阀。
封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殪在戈国。禹之曾孙少康 起兵推翻寒浞的统治,恢复了夏朝,杀死了寒浞父子。殪的子孙以国为姓也成了戈氏。宋代有名人戈彦,元代有画家戈权义,明代有画家戈汕、戈叔义、工部侍郎戈允礼,清代有 诗人戈涛、词人戈载、太仆寺少卿戈源。
1、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而戈国这个国名,原来也是取自地名。
2、戈姓的来源多样,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其一出自东夷族寒国,寒浞之子因国君身份,以寒国为姓氏,后建立戈国,成为夏朝附庸。然而,少康中兴后,戈国被灭,其后代便以国名作为姓氏,称戈氏。源流二源自姒姓,是大禹后裔的分支。
3、戈姓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夏朝东夷族寒国的后代,二是禹王的后裔。寒浞篡夺夏朝政权后,少康复国,灭掉戈国,戈国的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戈氏。另一方面,少康的儿子杼灭掉寒浞建立的戈国后,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这些人也成为了戈姓。
4、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 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 命姓,乃称戈氏。出自子姓,是禹王的后裔。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 戈。
戈姓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戈姓氏读什么、戈姓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下一篇
何莲(何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