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刘道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道规是刘裕的第一大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历史学家不禁想象,如果刘道规在,南朝刘宋的统一之路或许会更加稳固,他的影响将超越荆州和关中,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南朝篇章。然而,历史终究无法假设,刘道规的早逝成为了一种遗憾,也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对于刘裕的霸业和刘宋的未来,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探寻可能的转折点。
刘道规的延长寿命意味着刘宋在战略上获得极大优势,时间上避免了刘毅的威胁,战略上能更好地进行北伐,可能在北伐后秦时收复两京。若北伐北魏,刘裕则可能在414年左右行动,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刘道规在刘裕去世后继承宋王之位,篡位并建立刘宋,改元景平,为刘裕上谥号武皇帝,立刘义隆为太子。
当时的东晋,要独当一面,镇守关中这种要地,也只有何无忌、刘毅、刘道规这种级别的人才压得住。诸葛长民或者刘穆之都不够的,让王镇恶这样一个北方降人来是别无选择,不被充分信任很正常,何况王镇恶本就和刘裕并没有生死交情和太长的主从关系。
而一直跟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南北的檀道济也确实堪称刘宋王朝的一名猛将。檀道济在年轻的时候就和其兄长一起跟随刘裕参与了平定了桓玄的叛乱,之后就在刘裕府中参谋军事,成为了刘裕的左膀右臂。后来檀道济又参与了平定浙东卢循叛乱的战争,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所向披靡,是在这场战斗中战功最大的将领。
“晋鼎百年宁忍移”出自宋代陈普的《咏史下·刘道规》。“晋鼎百年宁忍移”全诗《咏史下·刘道规》宋代 陈普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不死卢循函首日,忍看张伟授罂时。《咏史下·刘道规》陈普 翻译、赏析和诗意《咏史下·刘道规》是宋代诗人陈普创作的一首诗词。
友僚同省阁,昆弟接荆州。——出自唐·赵冬曦《奉答燕公》 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出自陈普《咏史下·刘道规》 往者左司公,会作荆州牧。——出自赵蕃《送梁仁伯赴江陵丞三首》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营道斋中的儒行篇中有至论,书斋乡县两存存。南音楚国钟仪操,仁术函人孟氏言。这句诗中的“函”字,不仅表达了对孟氏仁术的包容,还体现了诗歌的深意。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不死卢循函首日,忍看张伟授罂时。在咏史下刘道规一诗中,“函”字与卢循的首级相联系,象征着历史的残酷。
咏史下·刘道规拼音版、注音及读音:文学家:陈普yǒng shǐ xià liú dào guī咏史下·刘道规jīng zhōu yī xí bù kěn qǔ,jìn dǐng bǎi nián níng rěn yí。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 bù sǐ lú xún hán shǒu rì,rěn kàn zhāng wěi shòu yīng shí。
——出自欧阳修《乐哉襄阳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2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出自陈普《咏史下·刘道规》2莫笑晒书亡玉轴,荆州还识半人无。——出自方回《为牟德范题石湖遗墨意有未尽复赋五首》2荆州太守驾朱辬,宝笔题诗出御前。
荆州一席不肯取,晋鼎百年宁忍移。——出自陈普《咏史下·刘道规》三椽一席度秋冬,造化儿嬉困此翁。——出自范成大《谢范老问病》顿移岩壑山阴道,竞秀争流一席间。——出自仲并《题赵有翼丛桂小山》1欲悬一席酬知已,领袖中原女学堂。
刘道规(370年-412年),字道则,彭城绥舆里人,刘裕的异母弟。刘道规少倜傥有大志,甚得刘裕的赏识。元兴三年(404年)二月丙辰日(3月25日),刘裕等人起事讨伐桓玄,当时刘道规是青州刺史桓弘的中兵参军,刘裕派他与刘毅、孟昶到桓弘的驻所广陵,将桓弘杀掉并占领广陵。
一席的诗词有:《刘道规·荆州一席不肯取》《舟中有作·一席三人抵项眠》。注音是:一ㄒ一_。拼音是:yīxí。结构是:一(独体结构)席(半包围结构)。一席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一张坐卧之席。一桌饭菜或酒席。指一个职位。
刘裕的弟弟刘道规,是青州中兵参军。青州刺史桓弘是桓修的堂弟,刘裕因此派孟昶到刘道规那里,共同谋划诛杀桓弘。同事,派刘毅潜入历阳,约豫州参军诸葛长民,偷袭豫州刺史刁逵。一面又去书信到建康给友人王元德、辛扈兴、童厚等,让他们做内应。自己和何无忌用计准备对付桓修。
刘道规因此被封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后来一直历任要职,不幸于义熙八年(412)病逝。刘裕建立南朝宋后,赠刘道规为大司马,追封临川王。本来宋文帝刘义隆小时候是由刘道规养大的,刘裕已经打算让刘义隆继承刘道规,可是大家都觉得按照礼教的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继承两份家业。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
1、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史称宋武帝,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封临川王。元嘉九年(432年),宋文帝刘义隆又追赠刘道规为丞相。主要成就 政治 刘道规牧守荆州七年,任内管治有道,政法清明,深受荆州士民的敬畏、拥戴。
2、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兰陵(治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母宫人许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齐第四任皇帝,在位仅七十五天(494年7月25日—10月10日在位)。萧昭文初封临汝公,后改封新安王。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历史学家不禁想象,如果刘道规在,南朝刘宋的统一之路或许会更加稳固,他的影响将超越荆州和关中,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南朝篇章。然而,历史终究无法假设,刘道规的早逝成为了一种遗憾,也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对于刘裕的霸业和刘宋的未来,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探寻可能的转折点。
刘道规的延长寿命意味着刘宋在战略上获得极大优势,时间上避免了刘毅的威胁,战略上能更好地进行北伐,可能在北伐后秦时收复两京。若北伐北魏,刘裕则可能在414年左右行动,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刘道规在刘裕去世后继承宋王之位,篡位并建立刘宋,改元景平,为刘裕上谥号武皇帝,立刘义隆为太子。
作者简介 刘义庆本为长沙景王刘道邻(武帝刘裕中弟)第二子。刘裕少弟临川I烈武王刘道规早死无子,刘裕遂以刘义庆嗣刘道规为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一书,分门别类记述汉末至刘宋间名人雅士之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及机智应对等故事。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在讨论刘道规之死与刘穆之之死对刘裕的打击程度时,必须从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角度出发。刘道规的去世影响更大,原因在于刘穆之作为朝廷中的安插者,虽然地位重要,但因其不掌兵权,可以由徐羡之等人接替,而刘道规作为掌兵权的宗室大将,无人能替代其关键角色。
刘裕在世的时候虽然确定了刘义符作为太子,有明确的继承人。但是刘义符在政治方面能力十分有限,在即位两年之后并没有什么建树,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此时以徐羡之为首的大臣们起了废帝之心,他们认为少帝的能力不足以掌控这个国家,如果长此以往,刘宋势必会被北魏吞并。
刘道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道规是刘裕的第一大将、刘道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上一篇
神仙土(神仙土是什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