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胡濙,以及胡濙找到建文帝了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朱棣晚年召见大臣胡濙后,之所以从此不再寻找朱允炆,是因为胡濙带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使朱棣得以释然。以下是具体原因: 朱棣对建文帝下落的耿耿于怀: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不明,这对朱棣的皇位合法性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朱棣一直派遣大臣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其中胡濙是最主要的探寻者。
值得注意的是,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由此,虽然朱棣登基称帝,但是,因为没有掌握建文帝的确切下落,朱棣的内心一直耿耿于怀。不过,到了朱棣63岁时,半夜召见一位大臣,从此不再寻找朱允炆。
朱棣在召见完胡濙以后停止了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因为朱棣已经确定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并认为他不再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具体原因如下:建文帝下落已明:朱棣通过胡濙的暗访,得知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这一消息可能表明建文帝已经去世,或者处于无法对朱棣皇位构成威胁的状态。
朱棣在召见完胡濙以后停止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他已经确认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并且认为朱允炆不再会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具体来说:确认建文帝下落:朱棣一直对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耿耿于怀,因为朱允炆如果还活着,可能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
我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但是建文帝朱允炆最终却并没有被郑和找到。再根据野史记载,建文帝朱允炆是可能逃出来去南洋的,但他也有可能早就出了家成为了一个和尚。
寻找建文帝的大臣是胡濙。以下是关于胡濙的详细介绍:身份背景:胡濙,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是明代的重臣、文学家、医学家。寻找建文帝:胡濙在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后来历任兵科、户科都给事中。他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仕途经历:胡濙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
胡濙,字源洁,号洁庵,是武进人,他在明代是位杰出的重臣、文学家及医学家。胡濙在明建文二年高中进士,他的仕途一路顺畅,历任兵科、户科都给事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接受了明成祖朱棣的委派,四处探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胡濙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表现,他在文学和医学领域也颇有建树。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在那个神秘夜晚胡濙告诉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诉胡濙的。
长达16年的寻找:因此,朱棣上位后,一直在极力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一寻找过程持续了整整16年,表明了他对建文帝存在的深深忧虑和不安。胡濙的发现:据一些文献记载,朱棣的大臣胡濙在江苏吴县穹窿山找到了建文帝的踪迹。这一发现让朱棣深感震惊,也让他终于得以确认建文帝的存在。
胡,字源洁,号洁庵,出生于公元1375年,去世于公元1463年,是明朝大臣、文学家、医学家。建文二年高中进士,入朝为兵科给事中。朱棣继位之后,迁为户科给事中。曾长期奉名称阻止朱棣之命再各地暗访,寻找建文帝朱允的踪迹。明宣宗继位之后,迁为礼部尚书,任礼部尚书大概三十二年,累加太子少师。
朱棣派人寻找张三丰的真相并非真正为了求仙,而是以寻找张三丰为幌子,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以下是具体解释:政治动机:朱棣在掌控大明政权后,一直对建文帝是否逃亡在外心存疑虑。由于建文帝在位期间只有极少数文臣学士投降,朱棣更加怀疑建文帝可能逃亡并隐藏身份。
1、胡濙的谥号“忠安”的讲究:谥号含义:“忠安”这一谥号,意味着危身奉上、虑国忘家的忠诚,以及好和不争、庄敬尽礼的安定。这一谥号准确地反映了胡濙一生的功绩和品德。独特性:在古代名人中,谥号为“忠安”的仅有胡濙一人,这体现了他在明朝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2、胡濙的谥号“忠安”有着特定的含义和讲究。“忠安”这一谥号在古代并不常见,胡濙是少有的获此谥号之人。其中,“忠”意味着危身奉上、虑国忘家,表明胡濙对国家的忠诚和无私奉献;“安”则代表着好和不争、庄敬尽礼,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
3、胡濙的谥号很有意思,这位生前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的六朝元老,谥号为“忠安”。笔者遍翻古代名人录,好像谥号“忠安”的,仅胡濙一人: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好和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胡濙获得“忠安”谥号,属于实至名归。
4、天顺七年(1463年),胡濙病危。在临死前,他将几个儿子召到眼前,说:“大家要谋求报答国恩,不要败坏我们家的名声。”讲完便瞑目而逝,享年八十九岁。英宗闻讣讯后,惊愕悲悼,追赠他为太保,谥号“忠安”,并遣使前去祭吊。
5、胡濙(yíng)(1375年―1463年9月20日1),字源洁,号洁庵2,武进(今江苏武进)人3,明代重臣、文学家、医学家。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下落。
1、胡濙是明朝历仕六朝的重臣,其传奇经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仕途起步与寻访建文帝:胡濙在建文二年中进士,后历任兵科、户科都给事中。自永乐五年起,他受明成祖朱棣之命,持续14年暗查建文帝朱允炆的行踪。任职南京与密奏皇太子事:在皇太子朱高炽南京监国期间,胡濙被派往南京,并秘密上疏驰送北京,汇报太子监国情况,为太子辩白。
2、宣德二年(1427年),宣宗把京师北京长安右门的一座府第封赏胡濙,拨给2个看门人,封赏四枚银章。胡濙生辰时,宣宗在胡濙家里赐宴庆贺。宣德四年(1429年),胡濙兼任詹事府事务。宣德六年(1431年),兼掌行至户部的行在兵部尚书张本过世,胡濙又兼任行在户部。
3、身份背景:胡濙,字源洁,号洁庵,武进人,是明代重臣、文学家、医学家。他在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并历任兵科、户科都给事中。主要任务:胡濙曾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仕途经历:胡濙历仕六朝,前后近六十年。他为人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被时人比作宋代的文彦博。
4、胡濙是明朝的六朝元老和特务世家的首任掌门人。六朝元老:胡濙在明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历经仕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他以其忠诚和才能,在明朝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5、胡濙的谥号很有意思,这位生前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师,死后追赠太保的六朝元老,谥号为“忠安”。笔者遍翻古代名人录,好像谥号“忠安”的,仅胡濙一人:危身奉上曰忠,虑国忘家曰忠;好和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胡濙获得“忠安”谥号,属于实至名归。
1、当内侍说出前来进见的人的名字时,朱棣如同触电一般,兴奋、期待、和恐惧。而这个深夜前来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闻濙至,急起召入)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驾崩,而有人说他逃走了,还有许多旧臣随从。胡濙自永乐五年(1407年)起连续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访建文帝踪迹。
2、长时间的交谈:胡濙与朱棣的交谈持续到四更天才结束,这表明他们讨论的内容非常深入和详尽,很可能涉及建文帝的详细下落和状况。疑虑的消解:根据《明史·胡濙传》的记载,胡濙回来后,朱棣对于建文帝下落的疑虑才得到消解。这表明胡濙确实向朱棣提供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确切信息。
3、这既是一项最隐秘的工作,也是一项苦差事,胡濙常常化装成老百姓,秘密打听消息,一去就是14年。后来回来歇了三年,又被派出去找了4年。一直到了永乐21年,一天晚上,朱棣已经就寝,胡濙找上门来,二人深谈至半夜,胡濙“漏下四鼓乃出”。
4、没人知道胡濙告诉了朱棣什么,《明史·胡濙传》只有记载了过程,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也就是说,两人交谈的很久,到了四更天才结束会谈。即便是汇报,有必要这样长的时间吗?《明史·胡濙传》还有一句记载,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5、根据史料的记载,朱棣与胡濙的深夜会谈一直持续至大约晚上2点。这次会谈完以后,才彻底打消了朱棣寻找建文帝的愿望。致使朱棣打消这样念头的原因,无疑就是他已经知道了建文帝的确切下落。
6、永乐二十一年,胡濙终于获得了建文帝的消息,并立即赶回朝廷报告给朱棣。当时朱棣在宣府,胡濙半夜求见,两人交谈了很长时间,胡濙向朱棣透露了建文帝的确切下落。 朱棣的释然与后续行动:与胡濙深聊后,朱棣对建文帝的去向终于释然,从此不再寻找建文帝。
1、说起史上最有福的官员,非明代的胡濙莫属了。他的一生,奉旨在全国游山玩水十四年,做了六朝太平高官,为官六十年,活到八十九岁。生前享尽荣华,死后也封谥尽隆,扒遍历史,再没有超过胡濙的”福官「 ”了。
2、进南京后,每做生日,蒙得恩就要为他献上美女 6人;每年春暖花开之际,蒙得恩还在天京13道城门口为洪秀全选美女。甚至干脆明文规定,「所有 *** 美女俱备天王选用」。到太平军败亡时,天王有妻妾88 人(一说108人)。宫中有横直均8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胡濙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胡濙找到建文帝了吗、胡濙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