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艾陵之战(艾陵之战的参战方兵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艾陵之战,以及艾陵之战的参战方兵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艾陵之战:春秋末年最惨烈的一场战争,齐国因它而衰,吴国因它而亡_百度...

1、春秋末年,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吴王夫差征调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越国三千越甲,总计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直逼齐都临淄。齐军统帅国书与田书在汶上会合,沿淄水而上。5月27日,吴齐两军在艾陵相遇,爆发了“艾陵之战”。

2、公元前484年春末,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这场战争,被称为“艾陵之战”,是春秋末年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对齐国和吴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战略格局变化:艾陵之战后,东方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齐国衰败,越国崛起,成为新的霸主。军事战术发展:艾陵之战中,吴军首次使用了预备军战术,这一战术对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艾陵之战的史书记载

于是,爆发了一场恶战——艾陵之战。《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国为“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为“齐将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双方各用车千乘,各号称十万人马。又载:“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甲戎,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

公元前484年春,鲁国与吴国因郊战失利,决定联合伐齐,以雪前耻。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这场战役被称为艾陵之战。鲁国希望通过联吴之力,对抗齐国。此时的齐军为了挽回颜面,也欲再次挑战鲁国。吴国欲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霸主地位,因此决定参战。

根据《东周列国志》的记载,齐将国书在汶上驻军,得知吴鲁联军即将来犯,召集将领们商议迎战策略。陈逆提出,吴军长途跋涉,已越过嬴博地区。国书随即下令,全军拔营,前往艾陵迎敌。这一战线与历史文献和地理特征相吻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关于艾陵之战的准确时间有不同说法: 《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七年,吴王夫差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子胥谏曰:“越王句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艾陵之战背景:周敬王三十五年,吴国为了称霸中原,于是联合鲁国、邾国、郯国三国的军队一起攻打齐国,并且还派了船队军师从海上对齐国进攻,却被齐国的军队所击败。第二年的春天,齐国为了报复之前各诸侯国的进攻,派兵攻打鲁国,但是被鲁国的军队所击败。

艾陵之战战争经过

1、战斗初期,胥门巢的上军率先到达艾陵,与齐将国书相遇。公孙近率部迎战,得到国书支援,击败了胥门巢的部队。此时,鲁将叔孙州仇率军与吴军会合,驻扎在艾陵西五里处。5月30日早晨,夫差命令叔孙州仇率吴军首战,展如和茹曹则分别担任后续两阵。胥门巢指挥三千鲁兵设法引诱齐军,而夫差则隐藏大军于高地,随时准备支援。

2、与此同时,齐军统帅国书正屯兵汶上,闻吴军大至,遂与田书的援兵会合一处,沿淄水而上,在艾陵与吴军相遇,齐吴“艾陵之战”爆发。与吴国前几年对山东半岛的试探性进攻不同,这次夫差全国精锐尽出,齐国也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实力。

3、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此战役的经过是有依据的,《东周列国志》中,就描绘了此战的经过。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

4、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

5、艾陵之战以吴国和鲁国联军的胜利告终。齐军被全歼十万,吴军获齐军革车八百乘,杀甲士三千。此役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战役意义 艾陵之战不仅展示了吴王夫差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还体现了预备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艾陵之战相关记载

公元前484年春,鲁国与吴国因郊战失利,决定联合伐齐,以雪前耻。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这场战役被称为艾陵之战。鲁国希望通过联吴之力,对抗齐国。此时的齐军为了挽回颜面,也欲再次挑战鲁国。吴国欲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霸主地位,因此决定参战。

于是,爆发了一场恶战——艾陵之战。《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吴国为“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为“齐将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双方各用车千乘,各号称十万人马。又载:“五月克博,壬申至于嬴。”“甲戎,战于艾陵。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彻底的围歼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战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此外艾陵之战也进一步展示了吴国在春秋末期的强大军事实力以及其在争霸中原过程中的决心和勇气。

艾陵之战简介

1、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

2、艾陵之战确实是春秋末年最惨烈的一场战争,齐国因此战而衰,吴国因此战而亡。以下是关于艾陵之战及其影响的详细解战争背景与规模 背景:公元前484年春末,吴国与齐国为了争夺东方霸权,爆发了艾陵之战。

3、春秋末年,吴国与齐国争夺东方霸权的大决战终于爆发。吴王夫差征调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越国三千越甲,总计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直逼齐都临淄。齐军统帅国书与田书在汶上会合,沿淄水而上。5月27日,吴齐两军在艾陵相遇,爆发了“艾陵之战”。

4、艾陵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是齐国、鲁国和吴国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齐国为挽回伐鲁失败的面子想再伐鲁,而吴国欲称霸,欲趁鲁联吴之机打击强齐。于是,两国联合对抗齐国,爆发了艾陵之战。战役过程 双方各用车千乘,号称十万人马。战役中,吴军胥门巢率上军先到艾陵,与齐将国书交战。

5、艾陵之战简介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联合鲁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场重要的战役。艾陵之战同时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在战争的历史上使用预备队较早的战役之一,之后这种预备队的作用也被历朝历代的兵家所重视起来。

6、在《东周列国志》的记载中,艾陵之战的细节得以描绘。这场战役中,吴军和齐军的兵力相当,各为十万。吴王夫差将战略部署得井然有序,他命胥门巢、王子姑曹和展如分别指挥上、下、右三军,自己亲自统帅中军作为预备队。齐军则由国书指挥中军,高无邳指挥上军,宗楼指挥下军,分别对应吴军的阵型。

艾陵之战进攻路线

1、根据双方的行军路线,莱城区常庄作为艾陵北端,是两军交锋的关键地点。交战过程中,吴军一直推进到南博山,那里的山涧是由淄河冲积而成的狭长平地,适合战车作战。《中国史稿地图集》对此地点也有明确标注,表明战场从博城开始,到常庄和南博山一带,战线长度大约80公里。

2、与此同时,齐军统帅国书正屯兵汶上,闻吴军大至,遂与田书的援兵会合一处,沿淄水而上,在艾陵与吴军相遇,齐吴“艾陵之战”爆发。与吴国前几年对山东半岛的试探性进攻不同,这次夫差全国精锐尽出,齐国也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实力。

3、齐军则由国书指挥中军,高无邳指挥上军,宗楼指挥下军,分别对应吴军的阵型。战斗初期,胥门巢的上军率先到达艾陵,与齐将国书相遇。公孙近率部迎战,得到国书支援,击败了胥门巢的部队。此时,鲁将叔孙州仇率军与吴军会合,驻扎在艾陵西五里处。

4、吴王夫差征调全吴九郡共十万大军,加上越国三千越甲,总计十余万大军,沿汶水自西而东进攻,直逼齐都临淄。齐军统帅国书与田书在汶上会合,沿淄水而上。5月27日,吴齐两军在艾陵相遇,爆发了“艾陵之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二十万,战争规模与晋楚“城濮之战”和吴楚“柏举之战”相媲美。

5、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吴军胥门巢率上军先到艾陵地,齐将国书亦至。公孙近率部迎天军,国书助之,大败胥门巢。时鲁将叔孙州仇率兵会吴,引吴国大军至艾陵西五里下寨。

6、吴鲁联军经过长途跋涉,从苏州北上,到了离艾陵还有四五里的地方。五月,两国的军队先是攻克了博城,之后进驻赢城。联军行走了大约1天的路程进入艾陵西,与齐军的主力在艾陵展开最终的决战。艾陵之战经过 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庞大、最彻底的围歼战,也是在战争的历史上使用预备队较早的战役之一。

关于艾陵之战和艾陵之战的参战方兵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