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郭待封,以及郭待封为什么不杀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郭孝恪一生,从青年的草莽英雄,到成为安西都护,其事迹虽未大放异彩,但在初唐名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其子郭待诏随父战死龟兹,郭待聘官至宋州刺史,而郭孝恪的二子郭待封,因其与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中的关系,被后世广为传颂。郭待封虽在大非川之战中被指责为败因之一,但其身份与战功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同一年九月,又于高昌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于对于西突厥。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府第二任都护郭孝恪(前任为乔师望)奉命率军攻破龟兹,之后安西都护府治所便多次在龟兹与高昌之间来回迁徙,最终于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定于龟兹,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并于属地分设州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并非出于对薛仁贵的尊重,而是出于战略目的达成的“大度”,论钦陵选择放归薛仁贵部。作为失败的结果,薛仁贵不败战神的名号陨落,被削职为民;与他一同被打败的还有大唐王朝对于吐蕃帝国的态度,唐王朝不仅事实上失去了安西重镇、吐谷浑等要地,在对吐蕃上也由优势改为战略守势。这些都令他遗恨终身。
另一个是大非川,即位现在青海共和县西南的切吉平原。 薛仁贵最远出击到河口,位于乌海城的南边,大致在现在青海的玛多县城附近一带。 说到唐朝的主要对手,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突厥,其实唐朝还有一个更加难缠的对手,那就是吐蕃国。
1、郭待封 , 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唐高宗时,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中,与薛仁贵率兵讨吐蕃,于大非川之战战败,减死除名。
2、郭待封曾经为鄯城镇守,与薛仁贵地位平等,这次西征,因为官职在薛仁贵之下感到很耻辱,所以违反了此次约定,带领辎重继续前进。快到乌海的时候,吐蕃二十多万部队来援救吐蕃军,半路截击,郭待封战败,逃到了山里,军粮和辎重都被敌人抢走。于是薛仁贵撤退屯兵在大非川。
3、兵力太少:5万VS40万 这里注意一个数字问题:参加大非川战役的吐蕃军有40万,前面已经介绍,吐蕃最盛时常备军才46万,而且多在西域四镇和吐蕃国内,所以这40万军不可能全都是吐蕃人,除苏毗、羊同外,大部分应当是吐谷浑人。
4、首先大非川之战主要的责任就是郭待封,可惜的是不仅没有将其斩首反而连主将薛仁贵也受到了牵连。至于说青海之战由于李敬玄胆小怯懦贻误军机,如果不是后来黑吐蕃比较恶心,一开始在唐太宗时,因为当时建国不久,国力不强,吐蕃入侵唐朝,被唐朝打得太败,最后吐蕃向中国求和,进贡称臣,多次要求和亲。
5、”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
6、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旷原)的重要作战。此战,吐蕃军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给不畅,尤其军中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终陷败局。
1、薛仁贵被吐蕃击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高级将领不和:将领间矛盾:军团副司令郭待封看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两人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导致在战略执行上不能协调一致。战略执行受阻:郭待封在西征途中屡屡与薛仁贵意见不合,未能有效执行薛仁贵的作战计划,为唐军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2、名将薛仁贵战无不胜,最后被吐蕃打败,都是因为他的队友没有服从他的命令。
3、薛仁贵被迫选择退兵到大非川,噶尔·钦陵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40万吐蕃军队蜂拥而至,一举击溃唐军。薛仁贵求得与噶尔·钦陵休战,要会部分被俘将士,然后带着残部回撤。
4、无论是在军队数量、适应高原战斗的能力上,还是对地形的熟悉上,吐蕃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吐蕃统师绝非泛泛之辈,而是军事天才论钦陵。面对吐蕃人如此明显的优势,即便是唐军第一勇将薛仁贵,也回天乏力了。这场爆发于青藏高原大非川上的大血战,以吐蕃的完胜而告终。
5、更何况薛仁贵指挥部队轻锐倍道,也就是说快速由低海拔地带推进到海拔较高地带,缺乏适应高原环境的必要时间,而且体力消耗一定很大,这样造成的后果会更加严重。遭遇吐蕃第一名将 率领吐蕃军的,是吐蕃历史上第一名将。
郭待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郭待封为什么不杀、郭待封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