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勃列日涅夫主义(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容)

今天给各位分享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什么意思

1、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为勃列日涅夫学说,是1968年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采取进攻性战略,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力图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该理论推行了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策略。

2、总结: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在冷战时期推行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理论和观点来维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控制权。然而,这种理论最终导致了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

3、勃列日涅夫主义体现了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的对外扩张野心和霸权主义思想。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理论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L.I.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以下是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军事战略: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该理论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在1968年前后制定的一整套对外扩张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这体现了苏联试图维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团结。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为勃列日涅夫学说,是1968年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采取进攻性战略,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力图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该理论推行了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策略。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一个专指苏联及其华沙条约成员国在冷战时期实行的一种理论,源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西方的批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所谓的“有限主权论”,由勃列日涅夫本人在1968年1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

勃列日涅夫主义名词解释

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为勃列日涅夫学说,是1968年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采取进攻性战略,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力图取代美国、称霸世界。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该理论推行了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策略。

勃列日涅夫主义体现了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的对外扩张野心和霸权主义思想。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苏联在1968年前后制定的一整套对外扩张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这体现了苏联试图维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和团结。

勃列日涅夫主义,是一个专指苏联及其华沙条约成员国在冷战时期实行的一种理论,源于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西方的批评。这一理论的核心是所谓的“有限主权论”,由勃列日涅夫本人在1968年1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提出。

勃列日涅夫主义(Brezhnev Doctrine)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指在1968年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前后,由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主义,指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签署国所采用的一种有限主权论。这是苏联1968年8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西方制造的一个名词,认为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是这一思想的代表,因而得名。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勃列日涅夫主义的内容、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