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僧一行(僧一行拼音)

今天给各位分享僧一行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僧一行拼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僧一行生平

僧一行是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佛教密宗领袖。以下是其生平简介:早年经历:僧一行本名张遂,青少年时期展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尤其在天文、历象等领域有非凡才能。他广泛阅读经史,并深入研究《太玄经》,撰写了《太衍玄图》和《义诀》,得到高度赞赏。出家修行:一行在二十一岁后舍弃尘世生活,随弘景禅师出家,隐居嵩山研习禅学。

僧一行于开元十五年圆寂,享年四十五岁,死后受到朝廷的厚待,玄宗亲书碑文,出资建塔,并在路过其塔前时再次表示哀思。尽管他没有传法弟子,但他的贡献和影响在当时是备受尊敬的。

僧一行(673~727)本名张遂,陕西巨鹿人,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年轻时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他从隐居的荆州当阳山佛寺来到京都长安,充当唐玄宗的顾问,直到去世。在长安的10年中,他主要致力于天文研究和历法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以及仪器制造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学《僧一行与子午线》赏析

子午线也叫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和纬线构成地球上的坐标,即经纬网。关于子午线的长度,现在已经作出了比较精确的测量,经线每隔1°相差112千米,这样算下来,每条经线约为4万千米。可是,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古代,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⑻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唐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汉族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至唐初已近成熟的阶段。

唐代文化基本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体系庞大完整,发展程度高;二是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三是唐文化有着明显得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他还与梁令瓒合作,制成水运浑天铜仪。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唐朝首都长安城与东都洛阳规划严整,人口都超过了百万。不仅是当时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也为后世留下了城市规划的样板。

僧一行是哪朝的天文学家

1、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天文学家兼佛学家,生于683年,卒于727年。其家族背景显赫,祖父张公谨为唐朝初年襄州都督,父亲张檀曾任陕西武功县令。幼年时,张遂即居住于长安,勤奋好学,尤其专研历象和五行之学。家道中落后,他不得不向他人借阅书籍,尤其在长安玄都观向尹崇借阅,表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

2、僧一行是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开元五年(717年),被唐玄宗征召至长安。

3、僧一行是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历象、阴阳和五行学说。因不愿与权贵结交,他出家为僧,法号“一行”。开元五年(717年),一行被唐玄宗征召至长安。

4、我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僧一行原名叫张遂,是魏州昌乐人,在今天河南省南乐县,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史学家。我以前在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了僧一行这个人,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在幼年经过很多的磨难,但是通过自己刻苦学习,在青年时期就以学问见长。

5、僧一行,作为唐代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他于公元727年编制了《大衍历》,这一历法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布,并持续使用至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这部历法传入日本,并在日本被广泛使用近一个世纪。

6、僧一行是唐朝中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僧一行原名张遂,他在天文学领域有着诸多重要贡献。他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通过精确测量,算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这在世界测量史上是一次伟大创举。

僧一行是谁?

1、僧一行,本名张遂,生活在唐代,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与高僧。他拒绝了武则天武三思的结交邀请,选择隐居嵩山,出家为僧,法名为一行。唐玄宗时期,他被礼迎至长安,向玄宗传授治国之道。721年,唐玄宗下诏令一行修订历法,一行不负所托,于725年开始着手编订,最终在逝世前完成了草稿,即《大衍历》。728年,《大衍历》正式颁布施行。

2、僧一行简介:僧一行,本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唐高宗咸亨四年出生于魏州昌乐,青年时期出家当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测量子午线长度的贡献:僧一行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发起和组织了测量子午线长度的活动。这一科学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参考。

3、僧一行,本名张遂,后来出家为僧,法名一行。唐代开元年间,僧一行主持全国大规模天文测量工作。测量得出:北极高度差1,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即现在的122千米)。这与现在的测量值有较大误差,却是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子午线实测。

4、僧一行简介: 本名:张遂。 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 身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风水学家,同时也是佛教密宗的领袖。 成就:精通梵文,熟悉印度宗教文献及数学、天文学成就,利用印度三角学知识进行天文研究。他还是真言宗传持八祖之一,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5、僧一行,本名张遂,是唐代的一位杰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在天文学上有所建树,还致力于地理测量。僧一行意识到准确测量子午线长度的重要性,因此开始着手进行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测量,僧一行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僧一行是什么朝的天文学家

1、僧一行,本名张遂,唐代天文学家兼佛学家,生于683年,卒于727年。其家族背景显赫,祖父张公谨为唐朝初年襄州都督,父亲张檀曾任陕西武功县令。幼年时,张遂即居住于长安,勤奋好学,尤其专研历象和五行之学。家道中落后,他不得不向他人借阅书籍,尤其在长安玄都观向尹崇借阅,表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

2、僧一行是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开元五年(717年),被唐玄宗征召至长安。

3、僧一行是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683年~727年),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他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历象、阴阳和五行学说。因不愿与权贵结交,他出家为僧,法号“一行”。开元五年(717年),一行被唐玄宗征召至长安。

关于僧一行和僧一行拼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