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余玠(余玠传原文翻译)

今天给各位分享余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余玠传原文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余玠人物生平

1、余玠(1198-1253年),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和抗蒙名将,字义夫,号樵隐,原籍浙江开化村头镇小溪边村。尽管《宋史》误记他为蕲州人,但其家族后裔在蕲州定居。余玠幼年家贫,曾就读于沧浪书院和白鹿书院,后因贫困中断学业,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逐步晋升至副尉和监主薄。

2、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为兵部尚书,拜资政殿学士,仍驻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宋淳佑十二年(1252年),蒙古汪德臣(汪世显子,汪世显已死)部侵掠成都,围攻嘉定。余玠率部将力战,再次打退蒙古军。余玠抗战获胜,谢方叔却设法迫害余玠。

3、余玠,字义夫,号樵隐,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南宋名将余玠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余玠简介 余玠是南宋的抗蒙名将。早年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但是父母依旧要紧牙关将余玠送进了学堂。

4、余玠的生平与成就,尤其是在四川的治理,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尽管身处南宋末期的文弱之世,他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武将的才能和决心,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他的故事,是宋朝在蒙古铁蹄下抗争的缩影,也是历史上一段英勇抵抗和坚韧不屈的传奇。

余玠历史典故

1、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军元帅察罕率大军入侵两淮,初在庐州遭遇杜杲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撤退后,转攻滁州,余玠时任招信军知军,急赴救援。虽未及时赶到,滁州陷落,余玠部队被围于青平。他坚守据点,以步兵对抗蒙古铁骑,决定回救盱眙。

2、宋末,蒙古人大举入侵中原,1234年灭金,宋朝也出兵北上恢复中原,双方不断发生战争。湖北蕲州人余玠任四川制置使,他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运山处于利州(广元)、阆中、巴州(巴中)南下的要冲之地,为军事要地。为抗蒙,蓬州署、蓬池县、朗池县(营山)、相如县署全部迁往运山上。

3、位置:金堂云顶山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小三峡旁,离成都不远。特色:山上有云顶石城和川西最大的寺庙慈云寺,风景秀丽,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典故。 云顶石城的历史 建造背景:云顶石城是南宋名将余玠于1243年为抵抗蒙军而建的防御城堡,整个云顶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4、赵葵曾在水亭避暑,作诗说:“水亭四面朱栏绕,簇簇游鱼戏萍藻。六龙畏热不敢行,海水煎彻蓬莱岛。身眠七尺白虾须,头枕一枝红玛瑙。”诗还没作成,赵葵就睡着了。他的侍女续写道:“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红尘道。” 赵葵同知枢密院时,一次上朝结束后回到家中,却没见到众妾室。

5、安史之乱开始,唐帝国由盛转衰,无力西顾,导致河西陷于吐蕃之手。近一百年之后之后,张议潮在敦煌起义,三四年间收服十一州,使沦陷吐蕃多年的河西重回大唐版图。张议潮出生于799年,这时河西走廊沦陷于吐蕃之手已经近50年,孤悬于外。还年轻时,张议潮就下定决心要驱赶吐蕃人,这一等就是50年。

余玠之死:南宋国运的转折点与帝王猜忌的悲剧

余玠之死:南宋国运的转折点与帝王猜忌的悲剧 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抗蒙名将余玠在重庆暴亡,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整个南宋朝廷。余玠,这位被誉为“蜀地长城”的将领,在四川坚守十二年,最终却未能死于战场,而是倒在了南宋朝廷的党争漩涡中。

余玠的军旅生涯是怎样的?战功赫赫的他为何会服毒自尽?

1、他的死,不仅是因为个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政治腐败、内部斗争激烈的体现。余玠的军旅生涯虽然战功赫赫,但最终却因政治迫害而服毒自尽,令人扼腕叹息。他的死,对南宋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川战局发生逆转,宋军防线日渐恶化。

2、这个消息压垮了余玠,在各种压力之下,余玠服毒自杀。一代战神,没有死于敌人的箭矢,却亡于愚蠢的皇帝之手。余玠死后的蝴蝶效应马上显现:四川战局发生逆转,宋军防线日渐恶化,宋军将士深感寒心,土气低落,四川人民又饱受蒙古人的侵略之苦。

余玠:弃笔从戎成名将,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

1、综上所述,余玠是一位由文人转变为名将的杰出人物。他在南宋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通过依山筑城等创新策略成功抵御了蒙古军的进攻。尽管他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忠魂和军事才能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2、余玠确实弃笔从戎成为名将,为南宋立下赫赫战功。具体表现如下:从文人到武将的转变 余玠原本是个文人,曾在白鹿洞书院求学,并写下气势雄浑的《水调歌头·未遇》一词,表达了自己的壮志未酬。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37岁时发生了重大转变,因不慎打死卖茶老头而选择逃亡,最终投身军旅。

3、这时的宋军还真的比较给力,蒙古铁骑几次进犯,都被名将们一次次打了回去,而余玠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将星冉冉升起:1236年二月,幕僚余玠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各方配合下击退元军。1237年十月,小班长余玠率部救援安丰,再次击溃元军。

余玠:屡败蒙元的他,在四川主政期间的一事为南宋延续国祚数十年_百度...

1、余玠在四川主政期间修建钓鱼城,为南宋延续国祚数十年。余玠,字义夫,号樵隐,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在四川主政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其中最为著名的举措便是全力支持并修建了钓鱼城。钓鱼城的修建背景与战略意义 钓鱼城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合川区,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四川盆地的重要门户。

2、余玠在四川主政期间,为南宋延续国祚数十年的一事主要是他成功治理四川,增强了南宋的防御能力。具体来说:迁城钓鱼山:余玠采纳了冉氏兄弟的治理西蜀之策,将合州府城迁至钓鱼山。这一战略性的决策极大地增强了南宋在四川地区的防御能力,使得蒙元军队难以轻易攻破。

3、余玠,字义夫,号樵隐,1199年1月6日生于蕲州(今黄冈蕲州镇)。虽出身贫寒,性情暴躁,喜好功名,但在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学习期间,以词气豪壮受到赵葵赏识,被收入幕府,开启了征战生涯。端平三年(1236年),蒙元攻占蕲、黄、广等地,余玠协助守城,立功升为进义副尉(无品秩的武阶官)。

4、年,工部郎官余玠又率领水军在汴城、河阴与元军在作战,击败元军。1241年,余玠再次率兵接应安丰一地,获胜。1242年,余玠觐见宋理宗,要求重整四川。

5、蒙古人花了大半年时间,屡次组织强攻,可钓鱼城安然无恙。1259年8月11日,蒙哥在钓鱼城下被南宋抛石机击中,重伤而亡(一说患痢疾病逝),蒙古的这次攻宋之战随即中止。余玠当年在四川经营的山城防御体系在此战中大获成功,南宋国祚也因此又多延续了数十年时间。

6、忧愤而死,余玠也因皇帝猜忌在四川猝死。钓鱼城之战让南宋获得了喘息之机,国祚延续了二十年,蒙哥汗立下遗言,说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可是后来南宋灭亡以后,钓鱼城依然没被攻陷,此时的守将王立在获得忽必烈不伤城中一人的保证后投降,可是城中三十多位守将和王立在城头上自杀殉国。

关于余玠和余玠传原文翻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