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长庆会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长庆会盟长庆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长庆会盟之后,藏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 盟”。
在历史上,长庆会盟是大蕃(即吐蕃)与大唐(唐朝)之间的一次重要事件。这场会盟源于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惠德皇帝对于国家统一的共同愿望。他们达成共识,签订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和约,旨在确保两国的和平与共荣。
1、出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原句:令其重臣名悉猎随惟明等入朝,上表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中间为张玄表、李知古等东西两处先动兵马,侵抄吐蕃,边将所以互相征讨,迄至今日,遂成衅隙。
2、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了文成公主,这不仅是个人间的联姻,更是两个民族友好交往的象征。到了中宗皇帝时期,再次通过和亲政策,将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联系。
3、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唐玄宗时,尺带珠丹自称“外甥”,称唐朝皇帝为“舅”,与唐“合同为一家”。所以答案选D。
长庆会盟碑立于唐朝。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今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此即长庆会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甥舅和盟碑。
唐朝确实收吐蕃当“外甥”,并立了一块碑做纪念,即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甥舅”关系,是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前后两位唐朝公主与吐蕃几代赞普共同建立与稳固的。这一关系在唐蕃会盟碑上得到了明确的体现。此碑矗立在大昭寺前的广场上,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象征。
历史事件的记录: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它详细记载了公元821年至823年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举行会盟的历史事件,以及双方达成的和平协议。友好交往的象征:该碑的树立,标志着唐朝与吐蕃之间长达数百年的战争状态结束,开启了双方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首先,双方在唐朝的京都长安进行了庄重的盟誓仪式。紧接着,第二年在吐蕃的首都逻些(即现今的拉萨)再次举行了重大的盟约仪式。这次盟约的重要成果是,双方在公元823年将盟约内容刻于石碑之上,形成了著名的甥舅和盟碑,也被称为长庆会盟碑或唐蕃会盟碑。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
1、会盟双方重申了历史上“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如一”,永远和好,互相援助,充分表达了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记载这次会盟内容的“唐蕃会盟碑”共有三块,其中一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长庆会盟之后,藏汉两族团结友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3、和盟的签订伴随着使者频繁的往来和珍贵物品的交换,为两国的长久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两国摒弃前嫌,共同致力于和平与友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上内容是基于长庆会盟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进行的总结,具体碑文可能包含更多细节和文学修饰,但以上要点是碑文的核心内容。
4、在历史上,长庆会盟是大蕃(即吐蕃)与大唐(唐朝)之间的一次重要事件。这场会盟源于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惠德皇帝对于国家统一的共同愿望。他们达成共识,签订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和约,旨在确保两国的和平与共荣。
5、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 盟”。历史意义 经济文化上,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和同为一家”,会盟反映了唐蕃人民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共同利益。
6、见证汉藏友好关系:历史事件的记录: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它详细记载了公元821年至823年间,唐朝与吐蕃在拉萨举行会盟的历史事件,以及双方达成的和平协议。
长庆会盟,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中文名:长庆会盟 意义:社会得到安定与发展并促进融合 分享 由来 公元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国主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随后,吐蕃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表示同意。同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
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长庆会盟碑的碑文主要记载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和盟内容及其历史背景。以下是碑文内容的主要点:和盟背景:大唐与吐蕃两国基于对国家统一的共同愿望,决定签订和约。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惠德皇帝达成共识,旨在确保两国的和平与共荣。历史渊源: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曾迎娶文成公主,与唐朝结为亲家,加强了两国联系。
与唐主文武惠皇帝甥舅商量社稷如一统,结大和盟约於唐之京师西兴唐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的(辛历)十月十日也。又盟於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免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事也。
碑的命名与意义: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会盟碑,其名称多样,但均体现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深厚关系。此碑的设立,标志着双方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状态,转而进入和平友好的新时期。唐朝将吐蕃视为“外甥”,这种称谓不仅体现了双方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了唐朝对吐蕃的尊重和庇护。
首先,双方在唐朝的京都长安进行了庄重的盟誓仪式。紧接着,第二年在吐蕃的首都逻些(即现今的拉萨)再次举行了重大的盟约仪式。这次盟约的重要成果是,双方在公元823年将盟约内容刻于石碑之上,形成了著名的甥舅和盟碑,也被称为长庆会盟碑或唐蕃会盟碑。
关于长庆会盟和长庆会盟长庆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上一篇
真腊(真腊风土记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