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湘军,以及湘军最多时有多少兵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湘军有两个阶段,老湘军在清朝灭亡后隐没,新湘军在淞沪会战后消失。老湘军结局:1864年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主帅曾国藩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仅保留水陆三万人马。清政府随后采取制衡行动,造成湘军内部分裂对立,大力扶植李鸿章淮军,打击曾国藩嫡系。
湘军和淮军等都属于勇营,不是经制军,按照规定事毕即遣散。事实上,在之前即曾进行大规模的裁撤。
不过这不是重点,题主问的是湘军攻破南京后的事。大概有三种结局:1。被裁撤回乡过普通人的日子,2。转为土豪劣绅鱼肉百姓以后被革命军干掉,3。转战官场,最后亡于党争。仔细说来,消灭太平军以后,十万湘军在朝廷勒令和曾国藩的配合下,大半都被裁撤回乡。
结局:李孟群擅长水师作战,但离开水师后带陆军作战表现一般。后被陈玉成击败,因拒绝投降被处死。李光久:结局:李光久在湘军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牛庄之战中以少击众,表现出色。晚年曾率兵抵御意大利远东舰队的威胁,保卫国家主权和尊严。
捻军”包围,处境危急。关键时刻,鲍超率领湘军最精锐的“霆军”投入战斗,击败“捻军”,救出了刘铭传,淮军最精锐部队避免了全军覆没之结局。就此而言,尹隆河之战,湘军居功第一,但是,清朝采取“扶淮抑湘”政策,借助湘军、淮军矛盾,下令将湘军最能打的“霆军”全部裁撤,曾国藩欲哭无泪。

1、鲍超 湘军第一名将 鲍超以镇压农民起义军发迹,一生经历大小战斗500余次,身负轻重伤108处,成为清军中屈指可数的名将,与湘军勇将多隆阿并称为“多龙超虎”。死后清廷谥“忠壮”,追赠太子少保,立专祠,国史馆立传。
2、湘军名将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梅泉,今双峰县石牛乡人。清嘉庆十二年(1807)生。因住宅在罗山山麓,故又以“罗山”为别名。 罗泽南幼年丧父,因家境贫苦,早年辍学。19岁起,以授徒为生。湘军名将王錱(1825~1857),字璞山,湖南湘乡人。
3、除了曾国藩外,还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等等人物,成为晚清历史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4、这还不算什么,关键是这曾国荃晚年却虔诚信佛,而且在如今福建省的岐山寺中,最醒目的“大雄宝殿”四个字就是曾国荃写的;传说他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佛祖,后来这位总督,果然子孙旺盛,但其显赫的地位却不能世代相传了。曾国荃作为一代湘军名将,能够千里迢迢来到岐山,诚心敬佛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5、这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于湘军的统帅曾国藩了。1862年初,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5月,湘军呈围困天京之势。从上海撤回的李秀成部为主力的太平军与湘军在天京城外血战46天,未能解围,李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被拒绝。
1、当然,湘军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是挺过了难关,尤其是曾国藩胞弟带领的吉字营,在后期成为了湘军名副其实的主力。曾国荃依靠两套战术取胜。第一套战术便体现了他湖南人的性格特点:挖战壕,靠着持久的耐力耗死太平军,他也因此得到了曾铁桶这一外号。
2、曾国荃的部下有两个特点,贪财能抢、残忍好杀。湘军将天京包围后,由于发不出军饷,因此士兵经常进行抢劫,连农民做饭的锅碗瓢盆都不放过,霸占女子的事情也不少。当时太平天国为了应对城内粮荒,将许多妇女儿童放出,让他们自寻生路。
3、不过,这并不影响曾国荃和他的湘军四处抢劫烧杀。曾国荃将洪秀全的哥哥抓到,在强迫他们交出自己的私人金库后就杀了他们。在随后的日子里,天京城里火光烛天,大火延烧七天不熄。昔日繁华的天京,变成了一片瓦砾灰烬。湘军们将抢劫来的金帛子女用船运回家乡。仅仅曾国荃的船队就有上百条船之多。
4、湘军攻占天京城,大肆捉拿奸细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经过长年的作战,这一天,曾国荃终于率领各部攻入了天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结束了太平天国长达14年的统治政权。
5、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清政府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
6、朝廷对曾氏兄弟手中的力量极度忌惮。攻下太平天国时,曾氏兄弟掌握十二万久经沙场的湘军,且士兵间同乡情谊深厚。这股力量在内战时是利器,内战结束后却可能威胁朝廷统治。朝廷急需南京城财富填补财政窟窿。
楚勇 创建者与基础:由江忠源创立,亦称宝勇,是湘军的起源。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瑶民起义时,知县李博、举人江忠源整饬团练,得民团兵数千人。作战特点:作为地方团练,参与剿捕起义,是早期地方武装的重要形式。历史地位:江忠源可视为楚军、淮军、湘军的鼻祖,为后续地方武装的发展奠定基础。
湘军、淮军、楚军、楚勇是清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的重要军事力量,它们各自具有以下特点:湘军:根基:以湖南为根基,由曾国藩组建。装备:以冷兵器为主。选兵与管理:强调选朴实农民,营官多为文士,设有营务处负责全军指挥管理。淮军:来源:主要来自安徽,由李鸿章组建。
湘军、淮军与楚军、楚勇,皆为清代镇压太平天国之役中,崛起的重要军事力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作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各自率领的军队在战略上相互配合,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组建的湘军以湖南为根基,左宗棠组建的淮军则主要来自安徽,两军虽同出曾国藩幕府,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别。
关于湘军和湘军最多时有多少兵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