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魏国公,以及魏国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是徐达。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
2、这六位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和郑国公常茂。他们六人的爵位都享受世袭罔替,就是指子子孙孙都能继承爵位,地位不会下降。
3、魏国公徐达,濠州人,善于用兵,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战功显赫。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徐达是少数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尽管有野史称其被朱元璋毒死,但这一说法缺乏证据,徐达之所以能善终,主要原因是他去世较早,在朱元璋开始大规模屠杀开国武将的“蓝玉案”发生时,徐达已经去世八年。
4、被追封为魏国公的是张辽。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被追封为国公的人物,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手下的一位将领——张辽。张辽,字文远,是曹操麾下的一位重要将领,也是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武将之一。他出生于东汉末年,早年曾在吕布麾下效力,后来投奔曹操,成为了曹操的得力干将。
1、张晏(元大德 —— 延佑年间),字彦清,邢台沙河人。张文谦之子,少有文学名,举进士,类官官御史中丞,赠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諡号文靖。去世后葬于邢台市西的董村,有奎章阁学士、翰林待制虞集撰写的张氏新茔记,今墓地已毁。
2、张晏,字彦清,生于元大德年间,逝于延佑年间,是邢台沙河人,张文谦之子,自幼以文学才名著称。他通过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死后被追赠为山西行省平章政事,封号为魏国公,谥号文靖。他的墓地位于邢台市西董村,奎章阁学士虞集曾撰写了《张氏新茔记》,然而如今墓地已不复存在。
3、元朝魏国公张文谦(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农学家。县志称其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是元初紫金山学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
4、“邯郸”之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1、总体来看,开国六大公爵中能有三人得到善终已属不易;而开国二十八侯中善终者更是寥寥无几。这些功臣的结局反映了朱元璋在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无情。虽然其中也有咎由自取者,但大部分其实都是无妄之灾。朱元璋的40米长大刀在砍下来时确实算得上一视同仁,不论是嫡系旧部还是半路投靠或投降而来者都未能幸免。
2、开国六公结局 善终者:部分六公能够善终,多为朱元璋早期的红巾军旧部。非善终者: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因内政涉险而遭遇不幸。其他非善终的公爵有的被砍头,有的被赐死,还有病逝后被除爵的。二十八侯结局 善终者:二十八侯中,仅有汤和、华云龙、顾时、吴良四人得以善终。
3、朱元璋对待功臣的举措虽有赐丹书铁券、世袭罔替的承诺,实则多有悖于此,展现出对待功臣的真实态度。开国六公、二十八侯的命运反映了其复杂而残酷的历史现实。
4、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其女婿朱橚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因未能善终,死后没有进入功臣庙。傅友德 傅友德(约1330-1394)明朝开国名将。汉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迁居砀山(今属安徽)。
魏国公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魏国公相当于现在什么官、魏国公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